美国vs马提尼克(美国VS马提尼克进球数预测)

hali666|
1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vs马提尼克,以及美国VS马提尼克进球数预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人口大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好的国家?

在欧盟国家中,德国、意大利、瑞典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严峻,英国的人口增长亦出现停滞,并有下滑的趋势。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认为,欧盟国家在未来的25年中需要吸收1.5亿新移民才能保持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间的平衡。 日本步入人口负增长型社会 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国家面临危机,俄罗斯并不是人口下降的惟一国家,但在人口下降的规模和速度上,却没有任何一国能望其项背。美国移民局资料显示,1992年到2003年间,全球人口下滑的国家有数十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向外移民,俄罗斯恰恰相反———近3年中,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返回的人数年均为200万。但即便如此,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过去10年间的人口损失平均每年仍达到数十万。美国移民局预测,即使最保守估算,从2000年到2025年,俄罗斯的人口也将减少1000万。联合国人口署较为适中的估算则为2100万。

世界部分国家、地区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人口负增长的: 爱沙尼亚 -0.4 拉脱维亚 -0.5 立陶宛 -0.3 德国 -0.2

白俄罗斯 -0.6 保加利亚 -0.6 捷克 -0.2 匈牙利 -0.4

摩尔多瓦 -0.1 罗马尼亚 -0.3 俄罗斯 -0.6 乌克兰 -0.8

克罗地亚 -0.2

二、自然增长率小于1%的: 加拿大 0.3 美国 0.6 巴巴多斯 0.6 马提尼克 0.7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 亚美尼亚 0.2 阿塞拜疆 0.8 格鲁吉亚 0.0

塞浦路斯 0.5 哈萨克斯坦 0.6 新加坡 0.6 泰国 0.8 中国大陆 0.6 中国台湾 0.4 中国香港 0.1 中国澳门 0.4

日本 0.1 朝鲜 0.7 韩国 0.5 丹麦 0.1

芬兰 0.2 冰岛 0.8 爱尔兰 0.8 挪威 0.3

瑞典 0.1 英国 0.1 奥地利 0.0 比利时 0.1

法国 0.4 列支敦士登 0.5 卢森堡 0.3 摩纳哥 0.6

荷兰 0.4 瑞士 0.1 波兰 0.0 斯洛伐克 0.0

安道尔 0.8 波黑 0.1 澳大利亚 0.6 新西兰 0.7

帕劳 0.8 1984年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只有德国一个,2004年达到13个。2005年亚洲的日本也负增长美国vs马提尼克了。

原因:欧洲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较相反,他们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不愁养老;又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模式,不那么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另一面培养一名儿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包括父母个人的和国家的),所以总体上讲是成本很高产效相对较低,所以西方把生养儿女作为一种乐趣来看,而不是掺杂太多的实用因素。 同时死亡率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降低,西欧国家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并不是太低,所以综合起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西欧国家往往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日本也是差不多原因。

汗- -!

美国vs马提尼克你没说不能复制啊

美国vs马提尼克我找的好辛苦的

199 圣诞岛 0 200 科科斯群岛 0 201 梵蒂冈 0 202 皮特凯恩群岛 0 203 匈牙利 -0.253 204 斯瓦尔巴群岛 -0.007 205 托克劳 -0.018 206 格陵兰 -0.03 207 纽埃 -0.032 208 德国 -0.033 209 克罗地亚 -0.035 210 白俄罗斯 -0.041 211 波兰 -0.046 212 斯洛文尼亚 -0.065 213 捷克 -0.071 214 日本 -0.088 215 摩尔多瓦 -0.11 216 罗马尼亚 -0.127 217 亚美尼亚 -0.129 218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0.154 219 美属维尔京群岛 -0.171 220 匈牙利 -0.253 221 美属萨摩亚 -0.262 222 立陶宛 -0.289 223 乔治亚 -0.329 224 瑞士 -0.337 225 南非 -0.46 226 俄罗斯 -0.484 227 爱沙尼亚 -0.635 228 拉脱维亚 -0.648 229 乌克兰 -0.675 230 保加利亚 -0.837 23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883 232 蒙特内格罗 -1 给美国vs马提尼克

全球都有哪些国家承认双重国籍?

世界上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英国、美国(默许)等。

1、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位于北美洲最北端,英联邦国家之一,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首都是渥太华。

2、墨西哥

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墨西哥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经济实力排名美洲第四,世界第十三。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故墨西哥有“玉米的故乡”之称。

3、澳大利亚

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澳大利亚(Australia)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4、法国

取得法国国籍主要采用出生地制和血缘制。现行法国国籍法规定,人们可以通过决定的或自然的血缘关系取得法国国籍。对出生在法国或定居在法国的外国人,也可以通过出生地(定居地)的关系来获得法国国籍。

5、新西兰

又译纽西兰,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混合英国式议会民主制,现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首都惠灵顿。2018年,新西兰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

扩展资料:

1、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拥有两个国家的合法公民身份,也就是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即一个人通过一个国家的法律获得该国国籍,又在另一个国家再一次通过该国的法律获得该国国籍,就被视为拥有双重国籍。

2、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中国政府处理双重国籍的态度是:

(1)坚持一人一国籍,不允许任何中国公民有双重国籍。

(2)尊重本人意愿,不强制或违背本人意愿选择国籍。

(3)如果中国公民在他国获得他国国籍,则视为自动放弃中国国籍。但有必要时可以恢复中国国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双重国籍

美国独立战争中一些有名的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775.4.19~1777.10.17)

波士顿战役 列克星敦战斗之后,汇集在波士顿近郊的各地民兵把英军压缩在波士顿市区。连同增援部队,波士顿英军约7000余人。1775年6月16日夜,威廉·普雷斯科特上校奉马萨诸塞安全委员会的命令率1200名民兵占领美国vs马提尼克了波士顿北部制高点查尔斯顿高地的邦克山,在布里德山顶修筑了工事,以居高临下之势俯控市区英军。6月17日清晨,威廉·豪率领2200名英军精锐部队在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向布里德山顶北美民兵发起两栖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天之内,英军发起3次冲锋,前2次均被民兵击退。第3次北美民兵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被迫撤退。这就是著名的邦克山之战。这是北美民兵与装备精良的英军正规部队的第1次正面交锋。北美民兵虽然最后撤退了,但它重创英军,显示了北美民兵的惊人的战斗力和革命英雄气概,打破了民兵不能与正规军作战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群众为独立而战的斗志。是役,英军伤亡1054人,北美民兵伤亡441人(其中亡140人,伤271人,被俘30)。为了适应革命战争日益增加的需要,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接受包围波士顿的民兵部队为大陆军,批准征召6个步兵连,并授权乔治·华盛顿指挥这支军队。7月3日华盛顿在波士顿附近的坎布里奇就任大陆军总司令。随后,他继续组织指挥对波士顿英军的围攻。经过8个多月的围困,1776年3月4日,大陆军攻占了城南俯瞰波士顿的多尔切斯特高地,并将提康德罗加缴获的大炮架在高地上,完全控制了英军阵地。威廉·豪不愿意为拔掉这个钉子而进行第2次邦克山之战,英军1776年3月17日被迫放弃波士顿,撤往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休整待援。大陆军缴获英军大炮250门,步枪数千支,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军用物资。

加拿大战役 为了防止英军利用加拿大这个战略基地,也为了扩大北美反英阵线,把加拿大变为抗击英军的“第14个殖民地州”,大陆会议决定派遣菲利普·斯凯勒(后由理查德·蒙哥马利代替)和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率军分东西两路远征加拿大。西路1000余人在菲br /

利普·斯凯勒率领下,于1775年8月从提康德罗加北上,在里奇留河包围了圣约翰斯。蒙哥马利取代生病的斯凯勒指挥部队,11月2日夺取圣约翰斯,该地英国600名守军投降。蒙哥马利乘胜进军蒙特利尔,11月13日占领了这座加拿大重镇。东路1100余名志愿者于9月12日离开坎布里奇,穿越缅因地区冰雪覆盖的荒原,直捣魁北克。11月8日远征队到达魁北克对面的圣劳伦斯河,仅余600余人。12月3日,蒙哥马利率300余人从蒙特利尔赶来与阿诺德会合,由蒙哥马利统一指挥。远征军冒着暴风雪攻打魁北克,但为英国加拿大总督盖伊·卡尔顿率领的1800名守军彻底击溃。蒙哥马利阵亡,阿诺德受伤,900名远征军损失约400人(伤亡100人,被俘300人)。这次远征虽然遭到了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英军,迫使英军将半数兵力布防于加拿大,从而减轻了英军对大陆军的压力。

纽约战役 纽约是联结新英格兰和北美其余殖民地的战略枢纽,谁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和优良海港,谁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威廉·豪退往哈利法克斯后即把下一步行动的目标指向了纽约。华盛顿也预见到纽约已成为下一步双方争夺的焦点,于是率先向纽约转移,于1776年4月占领了纽约。1776年6月下旬,威廉·豪获得大量增援,在其兄弟海军上将理查德·豪的强大舰队的支援下,率领3.2万人(其中9000名外籍雇佣兵)在斯塔腾岛登陆。7月4日,北美英属殖民地正式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大陆会议责成华盛顿坚守纽约。华盛顿受命后,率领1.3万人组织防御,其中半数兵力由伊斯雷尔·普特南率领,部署在长岛的布鲁克林高地,以防御英军的正面进攻,其余兵力守卫曼哈顿。8月27日威廉·豪率2万之众,迂回包抄普特南的左翼,向布鲁克林高地发起攻击。美军200人阵亡,近1000人被俘,英军伤亡约400人,长岛失利使华盛顿意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他的首要目标不是保卫任何地理上的点和面,而是他的部队的生存。华盛顿断言只要军队能够生存,革命事业就能继续存在下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8月29日华盛顿撤离长岛,与曼哈顿的美军合二为一。美军在曼哈顿北端的哈莱姆高地依托既设阵地阻击英军后又撤出了曼哈顿,在哈得逊河两岸遥相呼应的华盛顿要塞和李要塞也相继放弃。华盛顿经新泽西撤退,英军没有组织有效追击。12月8日华盛顿率余部3000人,跨过特拉华河进入宾夕法尼亚。留在后面负责掩护撤退的查尔斯·李以及所属4000人,大部分在莫里斯城附近作了英军俘虏。纽约自此失陷,直至战争结束,一直在英军掌握之中。纽约失陷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 华盛顿失去了纽约,却赢得了在运动中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主动权。在撤往新泽西州的过程中,华盛顿敏锐地发现散布于新泽西州各地的英军龟缩于冬季营房,孤立分散,远离主力,为其提供了歼敌的大好时机。1776年12月25日在圣诞节之夜的暴风雪中,华盛顿在马布利黑德渔民的协助下,率领2400人渡过特伦顿以北9英里的特拉华河。次日清晨,华盛顿将部队分成南北两路纵队,直扑特伦顿的黑森雇佣军兵营。短兵相接之中,守军在梦中不是被杀就是做了俘虏。华盛顿的奇袭,大获全胜。1400名雇佣兵有近1000人被俘,30名雇佣兵包括其指挥官约翰·拉尔上校被击毙。此外还缴获大量战利品包括轻型武器,大炮和其他军需品。美军仅2人冻死,5人受伤。受伤之中有一人是詹姆斯·门罗,即后来的第五届美国总统。作为对特伦顿守军被全歼的直接反应,洛德·康沃利斯立即率领8000英军南下普林斯顿,寻歼华盛顿军。1777年1月2日,康沃利斯率5000余人抵达特伦顿,与美军对峙,在12英里外的普林斯顿留下2500多名英军待命参战。面对英军重兵集团,华盛顿利用夜暗通过一条废弃的道路在康沃利斯身后向东悄悄溜走,于次日清晨,突然出现在普林斯顿的“红衫军”面前,发起猛烈攻击,打得英军挫手不及。华盛顿再获全胜,缴获大量军需物资。当怒气冲冲的康沃利斯从特伦顿赶来时,华盛顿已撤往莫里斯城去了。在短短的10天内,华盛顿一连取得两次速战速决的胜利,虽未能根本上改变战争态势,但使陷入低潮中的美国革命战争重新获得了巨大的活力,大大激发了北美人民的革命热情。是役,不仅缓解了对费城的威胁,而且迫使英军撤走了新泽西州中部和西部的所有军队。腓特烈大帝认为此次作战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萨拉托加战役 1777年9月26日,英军依靠海上优势,从海上发起进攻,占领了大陆会议所在地、美国当时最大的城市费城,华盛顿率军迎战,连遭挫折,被迫率领大陆军退往费城西北20英里的福吉谷过冬整训。

在这一有利形势下,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杰曼决心加快实施打通尚普兰湖和哈得逊河谷,切断新英格兰的战略计划。计划预定北路由约翰·伯戈因率部从蒙特利尔南下哈得逊河谷,西路由巴里·圣·莱杰率军从安大略湖畔的奥斯威戈东进,南路由威廉·豪率军自纽约北上,三路大军,分进合击,会师奥尔巴尼。这一计划在理论上也许不无想象力,但是乔治·杰曼勋爵不仅低估了北美军民的坚强抵抗力,同时也低估了新英格兰地区莽莽荒原上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可能带来的各种困难,更为糟糕的是,对整个计划的实施没有规定统一的指挥与协调,各路人马,各行其事。更有甚者,当伯戈因到达蒙特利尔时,竟发现该计划已经公开发表在地方报刊上了,这就决定了这一计划实施的后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奉命东进的圣·莱杰上校溯圣劳伦斯河,到达奥斯威戈,于1777年7月25日至8月25日率领875名由英国士兵、托利党人和雇佣兵组成的杂牌军,与约翰·布兰特率领的1000名易洛魁印第安人进至今纽约州的罗姆一带,包围了斯凯勒堡,但为尼古拉斯·赫基默率领的民兵所击退。这支杂牌军仓皇撤回奥斯威戈,继而退往加拿大,在这次战略计划的实施中再也没有发挥作用。而本应按计划北上的威廉·豪却置会师奥尔巴尼的战略利益于不顾,竟然率领1.8万人分乘260艘船只南下切萨皮克湾,于1777年8月25日在费城50英里处的埃尔克角登陆,一心攻打费城去了。三路大军中,只有伯戈因率7200名正规军(包括4000名英军和3200名不伦瑞克雇佣兵)和部分托利党人与印第安人,孤军南下,盲目深入。一开始他进展似乎还算顺利,1777年7月5日夺取提康德罗加堡,迫使约瑟·圣·克莱尔率领的2500名装备极差的美军守军退往佛蒙特。伯戈因未假思索,立即跟踪追击,但是当英军向前推进时,他们也就同时把补给线暴露给了对方。英军愈是深入,补给愈是困难。在新英格兰民兵的骚扰和阻击下,英军作战物资日趋短缺。1777年8月16日,为解决给养问题,伯戈因派出700名不伦瑞克雇佣兵,由弗雷德里克·鲍姆上校率领去夺取佛蒙特本宁顿的美军军需库,并在附近地区寻找马匹,但为约翰·斯塔克上校率领的2000名新罕布什尔、佛蒙特和马萨诸塞民兵包围和歼灭。增援鲍姆的650名不伦瑞克兵由海因里希·冯·布雷曼率领,当天晚些时候到达,也被从曼彻斯特强行军赶来的斯塔克和塞思·沃纳的400名“青山少年”所重创,英军伤亡207人,另有700人被俘。美军伤40人,亡30人。至此,伯戈因深深陷入了新英格兰民兵的汪洋大海之中。伯戈因哀叹“不管皇家军队走到哪里,美国人都会在24小时内集结起三、四千民兵”。英军所到之处,当地民众和民兵纷纷组织起来坚壁清野,切断公路,破坏桥梁,布设路障,围追堵截,迟滞和消耗敌军。为了截断英国舰船溯哈得逊河而上的通路,民兵们在6个星期内昼夜工作打成一条长达152公尺,重约180吨的大铁链,横阻河流。进退维谷的伯戈因1777年9月13日在萨拉托加附近渡过哈得逊河。他一方面向纽约代替威廉·豪行指挥之责的克林顿紧急求援,另一方面试图采取攻势行动,突破美军防线。9月19日,伯戈因命令部队成3路纵队进攻萨拉托西南部弗里曼农庄的美军阵地。当英国红袍军走出森林,在弗里曼农庄的开阔地带上以整齐的阵列向前推进时,突然枪声四起,周围的每一棵树都似乎在向他们发射子弹。丹尼尔·摩根率领狙击手向暴露在阳光下的红袍军无情地扫射。英军损失约600余人。10月7日,极力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伯戈因孤注一掷,攻击俯控哈得逊河的美军贝米斯高地的左翼。但是英军又一次进入丹尼尔·摩根和大陆军布置的口袋之中。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以突然动作,将英军赶过河。英军损失600人,美国损失150人。伯戈因两次进攻受挫,共损失1200余人,被迫退往萨拉托加。大陆军和民兵以3倍于英军的优势将伯戈因团团围住。伯戈因弹尽粮绝,即使按最低限度的配给量计算,英军的食物供给也只能勉强维持3个星期,而远在纽约的克林顿仅派4000人溯哈得逊河而上,于10月6日占领克林顿堡和蒙哥马利堡,象征性地采取了一个牵制性行动后就返回了纽约。伯戈因走投无路,10月17日被迫率领5700名英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革命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胜利标志着英国战略计划的彻底破产。它大大改善了美国的战略防御态势,改善了美国这个新生的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相持。

战略相持阶段(1777.10~1781.3)

萨拉托加大捷以后国际环境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迅速发展。此前,英国的宿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虽然与英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由于北美独立战争的前景不甚明朗,因此他们只是以审慎的同情心注视着美国革命。萨拉托加的胜利使他们打消了疑虑,迅速改变了动摇不定的态度。1778年2月6日,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并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6月17日法英开战。西班牙出于收复直布罗陀、马诺加岛和北美殖民地佛罗里达的愿望,也于1779年6月21日对英作战。1780年俄国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了英国对美国的海上封锁。1780年12月,荷兰进一步加入法国、西班牙方面的对英作战。北美独立战争日益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经过2年多的作战,北美英军兵力锐减,士气低落,实力大损。在北部战场,英军除了进行“零星袭击”外,已无力发动大的攻势。在英国国内,由于连年征战,税收、国债日增,民众厌战、反战情绪日益蔓延。1779年起各地纷纷举行集会,呈递反战请愿书。英王乔治三世招募不到足够的英国士兵去美洲作战,只能求助于德国雇佣军。法国介入战争,进_步增加了英国上层的反战情绪。他们不仅为失去美国市场而痛心疾首,而且为法国可能重新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挑战而忧心忡忡。这对英国当局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牵制。不仅如此, 1779年法国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集结重兵,准备对英国本土发起攻击,法西联合舰队对英吉利海峡进行了长达2个月之久的封锁。虽然后来由于风暴和疾病,法国渡海作战计划搁浅,但对英国无疑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在本土安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英国当局已很难放心地将大量兵力投入遥远的北美战场了。在这种内外交困,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接替威廉·豪任北美英军司令(1778.5)的亨利·克林顿遵照伦敦的旨意,决定实行北守南进的方针,“放弃在纽约方面发动攻势的一切企图”(1779.8.12克林顿致杰曼信),撤离费城,在北线实行战略收缩,以纽约为中心进行固守,同时,力图抢在法国援军到达美国之前,占领美国南部,以充分利用南部效忠派人数众多,势力强大,且地近英属西印度群岛,利于英军海上支援等有利条件,与法美联军对抗,试图在南线得手后,再回师北上。

与英国内外交困的状况形成对照的是,美国革命经过2年多的苦战,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援助。美国革命者业已证明,一支装备差、衣衫褴褛的民军足以与欧洲第一流的正规军相抗衡。但这是就相对壮况而言的。就其绝对状况而言,美国革命的处境依然十分险恶。持续的战争使刚刚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更加捉襟见肘。物价飞涨,商品奇缺,国家财政濒于崩溃。政治上托利克人活动十分猖獗,许多革命派人士惨遭杀害,妥协主义思潮日益滋长,甚至发生了美军高级将领阿诺德的严重背叛投敌行为。军事上,法国援军迟迟未能到达,美军逃亡者日众,1780年5月,华盛顿的大陆军不足4000人。因此,美军也不具备向英军发起攻势的条件。在这一阶段里,双方大体处于战略上的均势和僵持状态。战略重心转向南方,主战场也转向南方。双方以小规模作战行动为主,力求使战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主要战事有美国vs马提尼克

蒙茅斯之战 作为南部作战计划的前奏,接替豪任指挥的克林顿于1778年6月18日放弃费城,率1.3万人由陆路向纽约转移。华盛顿立即派遣查尔斯·李向克林顿的后卫运动。由于李指挥不力,稍战即溃。华盛顿骑马及时赶到,重整旗鼓,冒着酷暑,击退了英军多次进攻。双方都按欧洲打法,进行齐射和白刃格斗。这次战斗中大陆军表现出斯图本的训练

成果,始终占据着主动。当晚双方在战场上露营。华盛顿决心天亮后发起攻击,但克林顿却乘夜色迅速撤退了。双方损失各约350人。此役是北方最后1次大战,此后3年中,英军龟缩于纽约,华盛顿在俯视城区的哈得逊河高地筑起新月形防线,监视英军动向。从战略上讲,美军丧失了一次重创英军的极好机会。

萨凡纳战役 1778年秋,克林顿派遣阿奇博尔德·坎贝尔中校率领3500名英军由纽约取海路向南部进发。12月对佐治亚的萨凡纳展开了两栖攻击。罗伯特·豪指挥的1000名美国民兵溃逃。英军占领该城,在南部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为了拔除这个据点,1779年9月法国海军上将德斯坦与美国将军本杰明·林肯率领的法美联军包围了萨凡纳。英军约3500人,在普雷沃斯特率领下实行固守。法美联军屡攻不克,损失800余人,英军伤亡约150人,盟军伤亡中包括波兰的普拉斯基伯爵。这是自邦克山之战以来最激烈的一场交战。萨凡纳失利对独立事业造成严重震撼。

查尔斯顿战役 1786年春,亨利·克林顿指挥1.4万名英军,从陆海两面包围南卡罗来纳沿海重镇查尔斯顿。美军消极地固守城内,英军从美军翼侧登陆,切断了美军退路和供应线。5月12日,林肯率5400名美军,连同火炮、小型武器和弹药投降,查尔斯顿失陷。这是整个战争中美军最大的损失。克林顿将康沃利斯及8000名英军留在南卡罗来纳,自己返回了纽约总部。

坎登之战 受命指挥南方战场美军的盖茨于1780年8月16日拂晓与康沃利斯在南卡罗来纳的坎登相遇。美军约8000人(大部是民兵),英军约2400人。但美军一触即溃。塔尔顿的骑兵发起冲击,盖茨抛下人马,4天溃逃近200英里,美军近900人阵亡,1000人被俘。

王山之战 1780年10月7日,卡罗来纳“山里人”陕枪手和弗吉尼亚民兵等5支边远地区的民兵武装约1400人,在“沼泽之狐”马里恩及伊萨克·谢尔比上校和理查德·坎贝尔上校的指挥下,与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指挥的1100名亲英分子来复枪手组成的部队在王山交战,亲英分子被全歼,弗格森被击毙。这场战斗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交战是在美国人之间进行的。王山之战亲英分子失利是康沃利斯放弃计划中对北卡罗来纳的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彭斯之战 1780年12月格林受命取代盖茨就任南方美军司令。格林将不足3000人的部队一分为二,其中一部约1000人,由丹尼尔·摩率领向西。其余由格林率领进至南卡罗来纳奇罗山。康沃利斯未能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路,而是依样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塔尔顿率领尾随摩根。一路由亚历山大·莱斯利率领,牵制奇罗山美军。康沃利斯率主力在塔尔顿后面跟进。1781年1月17日,摩根将敌诱至考彭斯,美军在此迅速展开,对尾随而至的塔尔顿实施两翼包围,彻底打败英军。塔尔顿所率1100名英军,830人被俘,110人被击毙。美军伤61人,亡12人。此役被称为美国的“坎尼战”,是在美国国土上进行的最精采的战术作战之一。

吉尔福德之战 考彭斯之战后,格林与摩根会合,经由北卡罗来纳,渡过丹河进入弗吉尼亚。康沃利斯舍弃辎重,紧迫不舍。当追至难以徒涉的丹河时,康沃利斯绕道希尔斯巴罗休整。格林抓住战机,再渡丹河,于1781年3月15日在吉尔福德与英军展开激战。英军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00名英军中,93人战死,439人受伤。美军亡73人,伤183人。为避免更大损失,格林率部有秩序地撤出了战斗。吉尔福德之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损失惨重,康沃利斯深感已无力控制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被迫率领余部向北退往弗吉尼亚。格林则挥师南下,在马里恩、萨姆特和皮肯斯等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拔除英军据点,成功地恢复了除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两地之外的南部国土。

海上作战行动 围绕封锁与反封锁、保交与破交,英美在海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独立战争开始后才成立的大陆正规海军由于力量弱小,在海战中没有大的建树。1776年2月17日,伊塞克·霍普金斯率6艘临时拼凑的小型舰船攻击了巴哈马群岛的新普罗维登斯,掩护100多名陆战队员登陆(3月3日、4日),这是美军历史上第1次两栖作战。1778年5月,约翰·保罗·琼斯指挥装有18门炮的单桅帆船“漫游者”号,在英格兰的怀特黑文登陆,这是自诺曼征服以来的第1次外军对英国本土的入侵。1779年9月23日,琼斯指挥一艘装有42门炮的改装商船“好人理查德”号,在弗兰博罗角外打败了英军44门炮的快速帆船“塞拉皮斯”号。这是美国海军在独立战争期间进行的最大一次海战,也是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单舰作战之一。美在海上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是美国的私掠船对英国海上运输的袭扰。私掠船轻、快、小,行动灵活,神出鬼没,使英军防不胜防。据统计,自1776年3月23日大陆会议批准私掠巡航起,整个战争期间,800多艘私掠船出没于加勒比海到英吉利海峡之间的海面上,成功地运用“打了就跑”的战术,掳掠600余艘英国船只,其中16艘军舰,掠得价值1800万美元的货物。战争结束前,美国各州拥有的私掠船达2000余艘,给英国造成65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损失。在北美的海上作战主要是由法国海军进行的。1778年7月,法国舰队在德斯坦的率领下到达桑迪胡克附近。法国舰队除了直接支援美法联军的陆上作战以外,还在加勒比海其他地区同英国海军进行了反复较量。其中1779年7月6日格林纳达之战,德斯坦以25艘战舰迎战英军21艘战舰,4艘英舰遭到重创。1781年4月,德格拉斯指挥24艘法舰同英军18艘战舰战于马提尼克岛附近海域,击伤英舰3艘。这些海上作战行动有力地配合了陆上作战,促进了整个战局发生有利于美的根本性转变。

战略反攻阶段(1781.4~1783.9)

在长达3年半的战略相持中,美国大陆军和民兵以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广阔的南部战场上与敌厨旋,歼敌耗敌,战略上日趋主动。英军虽然凭借正规军的优势,取得若干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渐成强弩之末。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控制南方的努力。以1781年4月康沃利斯率军退守弗吉尼亚,格林挥师南下为标志,整个战场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军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把英军全部赶出北美大陆的时机已经到来。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领7000名英军水路退守弗吉尼亚半岛顶端的约克敦,试图从海上与纽约的克林顿保持联系。早在4月下旬即奉华盛顿派遣由纽约来到弗吉尼亚牵制英军的拉斐特和奉命从宾夕法尼亚前往弗吉尼亚协同拉斐特作战的“疯子”安东尼·韦恩,立即跟进至弗吉尼亚的西点附近,密切监视英军。拉斐特总共约4500人。

此时,整个北美战场的英军主要龟缩在纽约和约克敦两个点上。这两个点互相孤立,背靠大海,极易受到分割围歼。而美国一方不仅华盛顿自己有一支大陆军,而且罗尚博率领的一支5000名训练有素的法军已从纽波特到达纽约与华盛顿会合。此外德格拉斯率领的拥有3000人的法国舰队正由印度群岛北上。华盛顿意识到决战时机业已成熟,只要法国舰队能掌握制海权,切断纽约和约克敦之间的海上联系,就可以成功地给任何一个点上的英军以致命的打击。对此,罗尚博表示赞同。鉴于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正向切萨皮克湾驶来,华盛顿决定首歼约克敦英军。1781年8月21日,华盛顿留下威廉·希思率2000人牵制克林顿在纽约的1.7万人,自己亲率美法联军强行军秘密南下弗吉尼亚。8月30日,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抵达约克敦城外,增援陆上的拉斐特。9月5日,托马斯·格雷夫斯率领的一支英国舰队由纽约赶来,两支舰队在开普敦相遇,法国24艘战舰成一线散开,迎战英舰,英舰无论在炮火上还是战术上均不敌法舰,被迫退驶纽约,从而把制海权完全交给了法国舰队。9月14日至26日,华盛顿和罗尚博率领的法美联军在威廉斯堡上岸。9月28日,约1.7万名法美联军(美军约9500人,法军7800人)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约克敦康沃利斯的包围。康沃利斯共有8000人。在陆上作战中,法美联军发挥强大的炮火优势,动用各种火炮,包括法国的格里博瓦尔的野战炮,采用欧洲盛行的沃邦攻击法,以构筑平行壕和火力袭击相结合的方式对英军主阵地步步进逼,逐步缩小包围圈。康沃利斯被迫将部队撤进内层工事固守待援,这就使联军得以趁胜推进,将康沃利斯的整个阵地置于围城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在联军猛烈的炮火袭击下,英军逐渐支掌不住。10月16日,英军试图出击,被迅速打退。康沃利斯又孤注一掷地试图将部队撤过约克河,也因暴风雨受挫。康沃利斯从陆上撤退无路,从海上逃走无门,处于完全绝望之中。1781。年10月17日,亦即伯戈因投降的第4个周年纪念日,康沃利斯请求进行投降谈判。10月19日,8000名红衫军走出约克敦。当服装整齐的英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时,军乐队奏响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转过来了》的著名乐章。1781年10月24日,即康沃利斯投降1周后,克林顿才率领7000名援军由格雷夫斯抵达切萨皮克湾,但为时已晚。慑于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克林顿匆匆返回了纽约。就所有企图和目的而言,战争实际上已经宣告结束。

历届美洲杯冠军及主办国

美洲杯

届次

时间

地点

第一名

第 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

1916

阿根廷

乌拉圭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2

1917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3

1919 巴西 巴西 乌拉圭 阿根廷

智利

4

1920 委内瑞拉 乌拉圭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5

1921 阿根廷 阿根廷 巴西 乌拉圭

巴拉圭

6

1922 巴西 巴西 巴拉圭 乌拉圭

7

1923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巴拉圭

巴西

8

1924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巴拉圭

智利

9

1925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10

1926 智利 乌拉圭 阿根廷 智利

巴拉圭

11

1927 秘鲁 阿根廷 乌拉圭 秘鲁

玻利维亚

12

1929 阿根廷 阿根廷 巴拉圭 乌拉圭

智利

13

1935 秘鲁 乌拉圭 阿根廷 秘鲁

14

1936 阿根廷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乌拉圭

15

1939 秘鲁 秘鲁 乌拉圭 巴拉圭

智利

16

1941 智利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17

1942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18

1945 智利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19

1946 阿根廷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20

1947 厄瓜多尔 阿根廷 巴拉圭

乌拉圭 智利

21

1949 巴西 巴西 巴拉圭

秘鲁 玻利维亚

22

1953 秘鲁

巴拉圭

巴西 乌拉圭 智利

23

1955

智利

阿根廷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24

1956

乌拉圭

乌拉圭

智利

阿根廷

25

1957

秘鲁

阿根廷

巴西

秘鲁

乌拉圭

26

1959

阿根廷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智利

27

1961

厄瓜多尔

乌拉圭

阿根廷

巴西

28

1963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

巴拉圭

阿根廷

巴西

29

1967

乌拉圭

乌拉圭

阿根廷

智利

巴拉圭

30

1975

主客场制

秘鲁

哥伦比亚

巴西

31

1979

主客场制

巴拉圭

智利

乌拉圭

32

1983

主客场制

乌拉圭

巴西

巴西

33

1987

阿根廷

乌拉圭

智利

哥伦比亚

阿根廷

34

1989

巴西

巴西

乌拉圭

阿根廷

巴拉圭

35

1991

智利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哥伦比亚

36

1993

厄瓜多尔

阿根廷

墨西哥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37

1995

乌拉圭

乌拉圭

巴西

哥伦比亚

38

1997

玻利维亚

巴西

玻利维亚

墨西哥

39

1999

巴拉圭

巴西

乌拉圭

墨西哥

40

2001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

墨西哥

洪都拉斯

乌拉圭

41

2004

秘鲁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

哥伦比亚

历届美洲杯夺冠次数统计

阿根廷 14次

乌拉圭 14次

巴西 7次

巴拉圭 2次

秘鲁 2次

玻利维亚 1次

马提尼克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未来前景如何?

马提尼克岛,位于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向风群岛的最北部。是向风群岛中最大的、多火山的和风景如画的岛屿,是法国海外的领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有35万人口,是法国4个海外省中最小的一个。马提尼克主要是黑白混血种人和白人。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克里奥尔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府法兰西堡。以农业为主,工业多为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靠法国援助。失业率较高,对外贸易历年均有赤字。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联合国估计):48.3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12717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2.9%货币名称:法国法郎;1法郎=100生丁。汇率(1990年9月):1美元=5.2425法郎。通货膨胀率(1992年):2.5%。失业率(1990年):30%。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制糖、酿酒、炼油和水泥等。1992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5%,从业人口占就业总数的17.3%。1995年产水泥22.5万吨,原糖7000吨,朗姆酒780万升,发电9.05亿度。1996年炼油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19.9%。1995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值的7.5%。主要进口机械和交通设备、食品、原油、化工品、制成品等;主要出口香蕉、朗姆酒、石油产品等。法国为最主要的贸易对象,1996年对法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马提尼克进出口额的62.3%和51.7%。其他主要贸易伙伴有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瓜德罗普等。

求世界各国的英文名称以及它首都的英文名称以及它所在的大州?还各种描述人的英文单词?越多越好!还有加分!

世界各国全称(中英文对照)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国家/地区 代码 中、英文全称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AL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Albania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DZ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阿富汗 Afghanistan AF 阿富汗伊斯兰国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阿根廷 Argentina AR 阿根廷共和国 Republic of Argentina

阿联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AE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鲁巴 Aruba AW 阿鲁巴 Aruba

阿曼 Oman OM 阿曼苏丹国 Sultanate of Oman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AZ 阿塞拜疆共和国 Republic of Azerbaijan

埃及 Egypt EG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ET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爱尔兰 Ireland IE 爱尔兰 Ireland

爱沙尼亚 Estonia EE 爱沙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Estonia

安道尔 Andorra AD 安道尔公国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安哥拉 Angola AO 安哥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Angola

安圭拉 Anguilla AI 安圭拉 Anguilla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AG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奥地利 Austria AT 奥地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Austria

澳大利亚 Australia AU 澳大利亚联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澳门 Macau CN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巴巴多斯 Barbados BB 巴巴多斯 Barbados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PG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巴哈马 Bahamas BS 巴哈马联邦 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

巴基斯坦 Pakistan PK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巴拉圭 Paraguay PY 巴拉圭共和国 Republic of Paraguay

巴勒斯坦 Palestine PS 巴勒斯坦国 State of Palestine

巴林 Bahrain BH 巴林国 State of Bahrain

巴拿马 Panama PA 巴拿马共和国 Republic of Panama

巴西 Brazil BR 巴西联邦共和国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白俄罗斯 Belarus BY 白俄罗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Belarus

百慕大 Bermuda BM 百慕大群岛 Bermuda Islands

保加利亚 Bulgaria BG 保加利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Bulgaria

北马里亚纳 Northern Marianas Islands MP 北马里亚纳自由联邦 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s Islands

贝宁 Benin BJ 贝宁共和国 Republic of Benin

比利时 Belgium BE 比利时王国 Kingdom of Belgium

冰岛 Iceland IS 冰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Iceland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PR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波黑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Republic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兰 Poland PL 波兰共和国 Republic of Poland

玻利维亚 Bolivia BO 玻利维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Bolivia

伯利兹 Belize BZ 伯利兹 Belize

博茨瓦纳 Botswana BW 博茨瓦纳共和国 Republic of Botswana

不丹 Bhutan BT 不丹王国 Kingdom of Bhutan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BF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布隆迪 Burundi BI 布隆迪共和国 Republic of Burundi

布维岛 Bouvet Island BV 布维岛Bouvet Island

朝鲜 Korea,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P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GQ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Equatorial Guinea

丹麦 Denmark DK 丹麦王国 Kingdom of Denmark

德国 Germany DE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东帝汶 East Timor TP 东帝汶 East Timor

多哥 Togo TG 多哥共和国 Republic of Togo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DO 多米尼加共和国 Dominican Republic

多米尼克 Dominica DM 多米尼克联邦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俄罗斯 Russia RU 俄罗斯联邦 Russian Federation

厄瓜多尔 Ecuador EC 厄瓜多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Ecuador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ER 厄立特里亚国 State of Eritrea

法国 France FR 法兰西共和国 Republic of France

法罗群岛 Faroe Islands FO 法罗群岛 Faroe Islands

法属波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PF 法属波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法属圭亚那 French Guiana GF 法属圭亚那 French Guiana

法属南部领土 French Southern Territories TF 法属南部领土 French Southern Territories

梵蒂冈 Vatican VA 梵蒂冈城国 Vatican City State

菲律宾 Philippines PH 菲律宾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斐济 Fiji FJ 斐济群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Fiji Islands

芬兰 Finland FI 芬兰共和国 Republic of Finland

佛得角 Cape Verde CV 佛得角共和国 Republic of Cape Verde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Falkland Islands (Malvinas) FK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Falkland Islands(Malvinas)

冈比亚 Gambia GM 冈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Gambia

刚果(布) Congo CG 刚果共和国 Republic of Congo

刚果(金) Cong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D 刚果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哥伦比亚 Columbia CO 哥伦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Columbia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CR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Republic of Costa Rica

格林纳达 Grenada GD 格林纳达 Grenada

格陵兰 Greenland GL 格陵兰 Greenland

格鲁吉亚 Georgia GE 格鲁吉亚 Georgia

古巴 Cuba CU 古巴共和国 Republic of Cuba

瓜德罗普 Guadeloupe GP 瓜德罗普 Guadeloupe

关岛 Guam GU 关岛 Guam

圭亚那 Guyana GY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

哈萨克斯坦 Kazakstan KZ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Kazakstan

海地 Haiti HT 海地共和国 Republic of Haiti

韩国 Korea,Republic of KR 大韩民国 Republic of Korea

荷兰 Netherlands NL 荷兰王国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荷属安美国vs马提尼克的列斯 Netherlands Antilles AN 荷属安的列斯 Netherlands Antilles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 Heard Islands and McDonald Islands HM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Heard Islands and McDonald Islands

洪都拉斯 Honduras HN 洪都拉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Honduras

基里巴斯 Kiribati KI 基里巴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Kiribati

吉布提 Djibouti DJ 吉布提共和国 Republic of Djibouti

吉尔吉斯斯坦 Kyrgyzstan KG 吉尔吉斯共和国 Kyrgyz Republic

几内亚 Guinea GN 几内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Guinea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GW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Republic of Guinea-bissau

加拿大 Canada CA 加拿大 Canada

加纳 Ghana GH 加纳共和国 Republic of Ghana

加蓬 Gabon GA 加蓬共和国 Gabonese Republic

柬埔寨 Cambodia KH 柬埔寨王国 Kingdom of Cambodia

捷克 Czech Republic CZ 捷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津巴布韦 Zimbabwe ZW 津巴布韦共和国 Republic of Zimbabwe

喀麦隆 Cameroon CM 喀麦隆共和国 Republic of Cameroon

卡塔尔 Qatar QA 卡塔尔国 State of Qatar

开曼群岛 Cayman Islands KY 开曼群岛 Cayman Islands

科科斯(基林)群岛 Coccs(Keeling) Islands CC 科科斯(基林)群岛 Coccs(Keeling) Islands

科摩罗 Comoros KM 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 Federal Islamic Republic of the Comoros

科特迪瓦 Cote dIvoire CI 科特迪瓦共和国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科威特 Kuwait KW 科威特国 State of Kuwait

克罗地亚 Croatia HR 克罗地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Croatia

肯尼亚 Kenya KE 肯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Kenya

库克群岛 Cook Islands CK 库克群岛 Cook Islands

拉脱维亚 Latvia LV 拉脱维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Latvia

莱索托 Lesotho LS 莱索托王国 Kingdom of Lesotho

老挝 Lao LA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黎巴嫩 Lebanon LB 黎巴嫩共和国 Republic of Lebanon

立陶宛 Lithuania LT 立陶宛共和国 Republic of Lithuania

利比里亚 Liberia LR 利比里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Liberia

利比亚 Libya LY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LI 列支敦士登公国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留尼汪 Reunion RE 留尼汪 Reunion

卢森堡 Luxembourg LU 卢森堡大公国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卢旺达 Rwanda RW 卢旺达共和国 Republic of Rwanda

罗马尼亚 Romania RO 罗马尼亚 Romania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MG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Republic of Madagascar

马尔代夫 Maldives MV 马尔代夫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dives

马耳美国vs马提尼克他 Malta MT 马耳他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ta

马拉维 Malawi MW 马拉维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awi

马来西亚 Malaysia MY 马来西亚 Malaysia

马里 Mali ML 马里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i

马绍尔群岛 Marshall Islands MH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马提尼克 Martinique MQ 马提尼克 Martinique

马约特 Mayotte YT 马约特 Mayotte

毛里求斯 Mauritius MU 毛里求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Mauritius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MR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

美国 United States US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 UM 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

美属萨摩亚 American Samoa AS 美属萨摩亚 American Samoa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U.S. VI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蒙古 Mongolia MN 蒙古国 Mongolia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MS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BD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秘鲁 Peru PE 秘鲁共和国 Republic of Peru

密克罗尼西亚 Micronesia FM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缅甸 Myanmar MM 缅甸联邦 Union of Myanmar

摩尔多瓦 Moldova MD 摩尔多瓦共和国 Republic of Moldova

摩洛哥 Morocco MA 摩洛哥王国 Kingdom of Morocco

摩纳哥 Monaco MC 摩纳哥公国 Principality of Monaco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MZ 莫桑比克共和国 Republic of Mozambique

墨西哥 Mexico MX 墨西哥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Mexico

纳米尼亚 Namibia NA 纳米尼亚 Republic of Namibia

南非 South Africa ZA 南非共和国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南极洲 Antarctica AQ 南极洲 Antarctica

南乔治亚岛 和 南桑德韦奇岛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GS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YU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瑙鲁 Nauru NR 瑙鲁共和国 Republic of Nauru

尼泊尔 Nepal NP 尼泊尔王国 Kingdom of Nepal

尼加拉瓜 Nicaragua NI 尼加拉瓜共和国 Republic of Nicaragua

尼日尔 Niger NE 尼日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Niger

尼日利亚 Nigeria NG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纽埃 Niue NU 纽埃 Niue

挪威 Norway NO 挪威王国 Kingdom of Norway

诺福克岛 Norfolk Island NF 诺福克岛 Norfolk Island

帕劳 Palau PW 帕劳共和国 Republic of Palau

皮特凯恩 Pitcairn PN 皮特凯恩 Pitcairn

葡萄牙 Portugal PT 葡萄牙共和国 Portuguese Republic

前南马其顿 Macedonia MK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日本 Japan JP 日本国 Japan

瑞典 Sweden SE 瑞典王国 Kingdom of Sweden

瑞士 Switzerland CH 瑞士联邦 Swiss Confederation

萨尔瓦多 El Salvador SV 萨尔瓦多共和国 Republic of El Salvador

萨摩亚 Samoa WS 萨摩亚独立国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SL 塞拉利昂共和国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塞内加尔 Senegal SN 塞内加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Senegal

塞浦路斯 Cyprus CY 塞浦路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Cyprus

塞舌尔 Seychelles SC 塞舌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Seychelles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SA 沙特阿拉伯王国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圣诞岛 Christmas Island CX 圣诞岛 Christmas Island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ST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

圣赫勒拿 Saint Helena SH 圣赫勒拿 Saint Helena

圣基茨和尼维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KN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LC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SM 圣马力诺共和国 Republic of San Marino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PM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Grenadines VC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Grenadines

斯里兰卡 Sri Lanka LK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斯洛伐克 Slovakia SK 斯洛伐克共和国 Slovak Republic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SI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Slovenia

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 Svalbard and Jan Mayen SJ 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Svalbard and Jan Mayen

斯威士兰 Swaziland SZ 斯威士兰王国 Kingdom of Swaziland

苏丹 Sudan SD 苏丹共和国 Republic of Sudan

苏里南 Suriname SR 苏里南共和国 Republic of Suriname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SB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索马里 Somalia SO 索马里共和国 Somali Republic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TJ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Tajikistan

台湾 Taiwan CN 中国台湾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泰国 Thailand TH 泰王国 Kingdom of Thailand

坦桑尼亚 Tanzania TZ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汤加 Tonga TO 汤加王国 Kingdom of Tonga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C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TT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突尼斯 Tunisia TN 突尼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Tunisia

图瓦卢 Tuvalu TV 图瓦卢 Tuvalu

土耳其 Turkey TR 土耳其共和国 Republic of Turkey

土库曼斯坦 Turkmenstan TM 土库曼斯坦 Turkmenstan

托克劳 Tokelau TK 托克劳 Tokelau

瓦利斯和富图纳 Wallis and Futuna WF 瓦利斯和富图纳 Wallis and Futuna

瓦努阿图 Vanuatu VU 瓦努阿图共和国 Republic of Vanuatu

危地马拉 Guatemala GT 危地马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Guatemala

委内瑞拉 Venezuela VE 委内瑞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Venezuela

文莱 Brunei BN 文莱达鲁萨兰国 Brunei Darussalam

乌干达 Uganda UG 乌干达共和国 Republic of Uganda

乌克兰 Ukraine UA 乌克兰 Ukraine

乌拉圭 Uruguay UY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UZ 乌兹别克斯坦 Republic of Uzbekistan

西班牙 Spain ES 西班牙王国 Kingdom of Spain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EH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希腊 Greece GR 希腊共和国 Hellenic Republic

香港 Hong Kong CN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新加坡 Singapore SG 新加坡共和国 Republic of Singapore

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NC 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新西兰 New Zealand NZ 新西兰 New Zealand

匈牙利 Hungary HU 匈牙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Hungary

叙利亚 Syria SY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Syrian Arab Republic

牙买加 Jamaica JM 牙买加 Jamaica

亚美尼亚 Armenia AM 亚美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Armenia

也门 Yemen YE 也门共和国 Republic of Yemen

伊拉克 Iraq IQ 伊拉克共和国 Republic of Iraq

伊朗 Iran IR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以色列 Israel IL 以色列国 State of Israel

意大利 Italy IT 意大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Italy

印度 India IN 印度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ia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ID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onesia

英国 United Kingdom GB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英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British VG 英属维尔京群岛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属印度洋领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IO 英属印度洋领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约旦 Jordan JO 约旦哈希姆王国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越南 Viet Nam VN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赞比亚 Zambia ZM 赞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Zambia

乍得 Chad TD 乍得共和国 Republic of Chad

直布罗陀 Gibraltar GI 直布罗陀 Gibraltar

智利 Chile CL 智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Chile

中非 Central Africa Republic CF 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 Republic

中国 China CN 中华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ia 亚洲

Mount Fuji, Japan 日本富士山

Taj Mahal, India 印度泰姬陵

Angkor Wat, Cambodia 柬埔寨吴哥窟

Bali,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Borobudur,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波罗浮屠

Sentosa, Singapore 新加坡圣淘沙

Babylon, Iraq 伊拉克巴比伦遗迹

Africa 非洲

Suez Canal, Egypt 埃及苏伊士运河

Aswan High Dam, Egypt 埃及阿斯旺水坝

Pyramids, Egypt 埃及金字塔

The Nile, Egypt 埃及尼罗河

Nairobi National Park, Kenya 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

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南非好望角

Sahara Desert 撒哈拉大沙漠

Oceania 大洋洲

Great Barrier Reef, Australia 澳大利亚大堡礁

Sydney Opera House, Australia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Ayers Rock, Australia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

Mount Cook, New Zealand 新西兰库克山

Europe 欧洲

Mosque of St, Sophia in Istanbul (Constantinople), Turkey 土耳其圣索非亚教堂

Notre Dame de Paris, France 法国巴黎圣母院

Effiel Tower, France 法国艾菲尔铁塔

Arch of Triumph, France 法国凯旋门

Elysee Palace, France 法国爱丽舍宫

Louvre, France 法国卢浮宫

Kolner Dom, Koln, Germany 德国科隆大教堂

Leaning Tower of Pisa, Italy 意大利比萨斜塔

Colosseum in Rome, Italy 意大利古罗马圆形剧场

Parthenon, Greece 希腊巴台农神庙

Red Square in Moscow, Russia 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Big Ben in London, England 英国伦敦大本钟

Buckingham Palace, England 英国白金汉宫

Hyde Park, England 英国海德公园

London Tower Bridge, England 英国伦敦塔桥

Westminster Abbey, England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The Mediterranean 地中海

America 美洲

Niagara Falls, USA 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

Honolulu, Hawaii, USA 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Panama Canal 巴拿马运河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A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USA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Statue of Liberty, New York City, USA 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USA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USA 美国华盛顿白宫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City, USA 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USA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Hollywood, California, USA 美国加利佛尼亚好莱坞

Disneyland, California, USA 加利佛尼亚迪斯尼乐园

Las Vegas, Nevada, USA 美国内华达拉斯威加斯

关于美国vs马提尼克和美国VS马提尼克进球数预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

您是本站第12996名访客 今日有109篇新文章